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大兴镇老边村哥德养殖场,只见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涌入养殖池内,连片的鱼池与绿水青山相映成景,大大小小的鲟鱼在池塘里欢快畅游,养殖场工人则忙着捕鱼、挑鱼、装车……
“养殖鲟鱼对水的要求很高,水质必须好,养出来的鱼口感才能好,挑鱼分池、投料比例也很讲究。”经验丰富的养殖场负责人马者德说。
鲟鱼被称为水中“活化石”,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最大、寿命最长、最古老的一种淡水鱼类,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。据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检测,鲟鱼肉质细嫩、无肌间刺,肌肉含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,脂肪含有 12.5%的“DHA”和“EPA”(亦称脑黄金),对软化心脑血管,促进大脑发育,提高智商,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功效。其软骨和俗称“龙筋”的骨髓具有抗癌因子,可直接食用,素有“鲨鱼翅,鲟鱼骨”之说,深受消费者青睐,具有很高经济价值。

近年来,绿春县依托生态资源禀赋,坚持念好山字经、打好生态牌、用足“水”优势、做活“鱼”文章,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,按照“党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发展模式,因地制宜发展冷水鱼产业,通过鲟鱼养殖增加经济收入,带动乡村产业发展,让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实现增收,促进产业壮大、乡村繁荣、社会和谐,着力写好绿水青山间的“生态+”文章。
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
据介绍,老边村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,冬暖夏凉,降水分布均匀,适合多种鱼类生长繁殖。村庄位于风景秀丽的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脚下,植被茂密、溪泉广布、水质清冽,为鲟鱼养殖提供了优质水源。

为避免资源资产闲置浪费,大兴镇积极盘活老旧鱼塘、闲置荒地等资源,围绕“生态养殖”目标,统筹布局、科学谋划,创新推广循环水养殖新模式,通过多层滤网,能够在短时间内过滤掉养殖水中的大颗粒杂质,减少水质污染,让养殖用水循环利用,实现绿色发展目标。
落户该镇老边村的哥德养殖场占地面积25亩,投资200多万元,建有21个圆形鱼塘,主要养殖品种为鲟鱼,年产值100余万元,是全县唯一的生态鲟鱼养殖企业。
“养殖场共有21个鲟鱼池子,养出的鲟鱼除了在本地销售外主要销往元阳、红河县等地,每公斤售价30元左右,每年收入近100万元。”马者德说。按照鲟鱼生长周期,他每年从曲靖会泽、四川眉山等地采购3万至5万尾优质鱼苗,选取正规厂家采购饲料,严格按照农科局喂养标准进行饲养。规范化的标准和服务,为鲟鱼品质带来质的飞跃,养出的鲟鱼味道鲜美、肉质细嫩,赢得了市场良好口碑。
“绿春的山泉水养出来的鲟鱼就是更好吃一点,肉质细嫩、绿色健康,老百姓都爱吃。”鱼商李建华感叹道。依托与本地中间商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,哥德养殖场及时调整养殖策略与产品供应,通过给予一定价格优惠、销售奖励等方式,激励中间商提升销售积极性,巩固合作关系。同时,养殖场按照灵活就业方式吸纳本地群众就近务工,从事抓鱼、绿化、清塘、管理等工作,薪资待遇每月达5000元,通过技术指导、创新合作模式,为农户提供“一边务工,一边学习”的机会,实现群众增收、企业盈利的“双赢”局面。
如今,该养殖场养殖鲟鱼5万尾,年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,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样板企业,去年12月入选云南省第十九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。
云南日报-云新闻记者:饶勇
通讯员:李猛 马冬师 施代代 王芳
责编:谢祥睿